六年級科學教案(精選26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科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科學教案 1
教學目標:
1、逐步形成主動積極收集資料、依據計劃進行研究的探究習慣。
2、能和小組同學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3、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論。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鏡的反光作用,知道物體反光能力的強弱與物體表面粗糙程度有關。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
教師:下載并整合的遠程教育資源中關于光的傳播教學課件;鏡子,鋁板,紙板,凸透鏡等。
學生:模擬建筑物(紙箱),電筒,彎管吸管;鏡子,鋁板,紙板等。
一、談話導入。
醫(yī)院的長通道為什么會出現(xiàn)采光問題?
?。?)思考:光是怎樣傳播的?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內部?為什么會出現(xiàn)影子?
學生猜測,大膽假設。
師生共同利用彎管吸管觀察日光燈,通過這一小實驗探究光的傳播路線。
?。?)談話:通過彎管不能看見日光燈,說明了光傳播的路線是怎樣的?
學生交流,師生評議。(日光燈不能透過彎管進入我們的眼睛,說明了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師和學生共同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光源。
(3)課件演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師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利用課件直觀地演示光直線的傳播的現(xiàn)象,了解古人怎樣研究和利用光直線傳播原理的。(墨翟)
1、談話:光是直線傳播的,能不能讓光改變方向?怎樣才能解決采光問題?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大膽進行假設。
2、實驗探究:我們能利用手中的鏡子,讓手電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個地方嗎?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師生共同利用鏡子做改變光傳播路線的實驗,教師可以指定某一個方位,讓每一組學生利用鏡子把手電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鏡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邊常見的材料再次實驗。
師生利用各種粗糙程度不同、顏色不同的材料,依次進行反光實驗,通過實驗了解各種材料的反光特點。通過實驗學生會發(fā)現(xiàn):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強;材料顏色越淺,反光能力越強;什么顏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顏色的光;
4、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有哪些發(fā)現(xiàn)?把我們的發(fā)現(xiàn)記錄到記錄本上。
學生交流,師生評議。
1、談話:同學們收集到哪些關于光傳播的資料?誰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
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中的課件把生活中難以見到的光導纖維等高科技,以直觀的圖片或視頻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改變光傳播路線的新方法。
1、談話:我們剛才交流了這么多改變光傳播路線的資料,我們怎樣解決采光不足的問題呢?請各小組利用文字、圖畫或者圖結合的方式,分組設計解決方案。
2、交流展示:我們的方案設計好了,請各小組向大家展示你們的設計,其他小組同學注意傾聽,提出好的建議。注意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習慣。
4、改進方案:請各小組根據剛才同學們的建議,結合科學自助餐里的啟示,對自己的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實驗驗證我們的方案能否成功。
六年級科學教案 2
一、目標定位:
理解作用在框架結構上的力所產生的效果。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
認識生活中的框架結構,了解框架結構的特點。
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設計、制作一個可以支撐重物的框架結構,發(fā)展動手動腦能力。
能對框架的系統(tǒng)設計情況進行評估,并找到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進措施。
二、教學準備:
教師:教學課件,三角形、長方形、立方體的模型等。
學生:橡皮筋、筷子。
三、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教學過程預設
[一]框架式結構的認識:
出示埃非爾鐵塔的圖片。
1、介紹:巴黎鐵塔是法國最著名的建筑,該塔高320.75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記錄40多年。
巴黎鐵塔鐵塔是誰建造的呢?著名建筑大師埃非爾,所以這座塔又叫埃非爾鐵塔。據說鐵塔開始動工時,曾遭到一些文化藝術界名流的反對。鐵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嚇壞了,有人居然還跑到法院起訴埃非爾。原因何在?因為該塔全身都是一根根的鋼鐵構成,用的是框架式結構。
2、什么叫框架式結構?我們再來看幾組圖片。(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結構的圖片:塔吊、電塔、游樂場翻滾列車支架等)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什么是框架式結構嗎?(學生無法理解時,用“骨架式”來幫助理解)
3、你對框架式結構有哪些認識?框架式結構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學生無法理解時可以讓他們比較框架式與實體建筑的區(qū)別)
?。蚣苁浇Y構不僅節(jié)省材料,在很高的建
筑物中還可以減少風對它的影響。)
4、讓我們再回到100多年前,當時的文化藝術界名流以及鐵塔工地附近的居民為什么反對埃非爾的設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這種框架式結構不牢固。
框架式結構牢固嗎?怎么向世人解釋框架式結構的牢固性?
[二]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研究:
結合課件觀察,框架式結構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
出示三角形和長方形的模型,學生個別上臺體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思考三角形和長方形再受到力的作用時有什么不同?
小組討論,解釋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結合課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力學原理:當三角架頂端受重力作用時,兩邊斜桿受壓力,下面的水平桿受拉力。由于三角形邊長不變,角度也不變,是唯一不會變化的形狀,所以框架結構以三角架為基本構造。
想辦法加固長方形框架。
增加的斜桿起了什么作用?(“推”、“拉”的認識)
[三]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
明確任務:用最少的筷子搭一個牢固的正方體框架,比一比哪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強。
學生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以一根斜桿為例,說說它是防止正方體框架往哪邊跨塌?
比一比哪組的框架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
六年級科學教案 3
過程與方法:
●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衲軌騾^(qū)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裰啦豢稍偕阅茉春涂稍偕阅茉吹膮^(qū)別。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衲鼙Wo不可再生性能源,開發(fā)新能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
請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
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說得明白具體,并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說。
師小結:
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生能量的物品稱為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了解能源的
師問:
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說,師要有規(guī)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
同學們說了這么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并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并匯報。
師小結:
我們生活或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為可再生能源。
師問:
對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閱讀P48的資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啟發(fā)?
學生閱讀資料。
請學生說說對閱讀資料后的想法。
師小結:
人們在生活生產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占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并且多開發(fā)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六年級科學教案 4
教學目標:
1、能區(qū)分聲音的大小與高低。
2、能找到改變樂器發(fā)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
教學難點:
能找到改變樂器發(fā)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適合制作樂器的材料。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學生說一說自己準備制作什么樂器,激發(fā)學生制作的`欲望和興趣。
二、動手制作。
1、選擇材料。
學生小組合作,根據自己的設計選擇合適的制作材料。
教師巡視指導。
2、動手實驗。
學生小組實驗各種不同材料發(fā)聲的大小、高低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代表匯報交流,師生評議。
3、制作樂器。
小組合作制作樂器。(教師強調在使用小刀、剪子時要注意安全)
4、改進樂器。
學生小組演奏樂器,發(fā)現(xiàn)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進。
三、總結。
各組派代表匯報自己的制作成果。
第二課時
一、檢查同學們的準備情況
◆模擬課堂
師:同學們的工具和材料都帶來了嗎?
(如果有沒帶齊的情況,則在批評之后,安排他們:
1.向其他小組借同類材料;
2.教師幫助他們在實驗室里尋找替代材料;
3.臨時更換可制作的樂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模擬課堂
師:制作過程中同學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團結合作,井然有序;
2.專心致志,不要大聲吵鬧;
3.講究衛(wèi)生,不亂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緊急情況馬上匯報。
5.節(jié)約時間。
三、同學們分組制作樂器
◆模擬課堂
教師巡回指導,為學生提供知識和技術上的幫助。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限,一些數(shù)據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他們走太多的彎路。如:
四、調試樂器
◆模擬課堂
師: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嘗試演奏并調試自制的樂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簡單的樂曲。
如果一節(jié)課還沒有做完,下課后或放學后,接著把它完成。
下節(jié)課我們將舉辦自制樂器演奏會,請同學們做好準備。
六年級科學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xiàn)象,根據這些現(xiàn)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fā)生化學變化。
2.知道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fā)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3.繼續(xù)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
4.分辨現(xiàn)象與證據的關系,體會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5.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及時記錄的習慣。
6.讓學生認識到人們認識化學變化是不斷進步的。
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化學反應伴隨的現(xiàn)象。
難點:硫酸銅和鐵反應的實驗。
三、教學用具學生準備:
每組半杯硫酸銅溶液、兩枚鐵釘、鑷子、記錄單。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四、相關資源
知識解析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mp4。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展示火柴燃燒、加熱白糖、淀粉遇碘、鐵釘生銹等化學變化。
提問:這些都屬于什么變化?預設:化學變化。
提問:為什么說它們都發(fā)生了化學變化呢?預設:都有新物質生成。
過渡: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很多現(xiàn)象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物質是不是發(fā)生了化學變化?化學變化一般伴隨哪些現(xiàn)象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化學變化伴隨哪些現(xiàn)象。
新知講解:知識點一:觀察硫酸銅溶液與鐵釘?shù)姆磻?,展示:硫酸銅粉末(白色或灰白色)、硫酸銅溶液(藍色)。
講述:硫酸銅粉末是白色的,但是配制成溶液后變成了藍色。
提問:白色的硫酸銅粉末配制成溶液后為什么變成了藍色呢?講述:硫酸銅溶液為天藍色溶液,呈弱酸性,俗稱膽礬、石膽、藍礬。因為水中含有銅離子而呈現(xiàn)藍色。在現(xiàn)實生產生活中,硫酸銅常用于煉制精銅,與熟石灰混合可制農藥波爾多液。硫酸銅屬于重金屬鹽,有毒,成人致死劑量0.9g/kg。若誤食,應立即食用大量牛奶、雞蛋清等富含蛋白質食品解毒。
展示:展示硫酸銅和鐵釘。
提問:有哪位同學能說一下硫酸銅溶液和鐵釘都有什么特點呢?預設:硫酸銅溶液為藍色,鐵釘為銀色,且有金屬光澤。
過渡:如果我們將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會有什么現(xiàn)象呢?請同學們按照下列步驟進行操作。
展示:展示步驟:
仔細觀察鐵釘和硫酸銅溶液,并將其特點記錄下來。
用鑷子夾住鐵釘,將半截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觀察它們的反應。
兩分鐘后取出,仔細觀察液體和鐵釘有什么變化。
提示:注意手指不要沾到硫酸銅溶液,如果不小心沾到,立即用清水沖洗。
組織活動:請同學們分組進行實驗。
學生活動:學生按照步驟進行實驗。
教師活動:教師巡回指導。
提問:現(xiàn)在請同學們分組說一說你們都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總結:反應前反應后硫酸銅藍色顏色變淺(顏色變綠)鐵釘銀色,有金屬光澤有紅色物質附著提問: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發(fā)生了的反應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預設:發(fā)生了化學變化。
講述: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發(fā)生了化學變化,因為產生了新的物質銅和硫酸亞鐵溶液。有新物質生成,所以是化學變化。由此我們又一次得出了化學變化伴隨著顏色的改變。
知識點二: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過渡:在我們周圍,有很多變化都在進行著。物質的`化學變化往往伴隨種種現(xiàn)象,請同學們仔細回憶都有哪些現(xiàn)象?展示:火柴燃燒、加熱白糖、白醋和小蘇打反應等。
提問:請同學們說一說這些化學變化伴隨了哪些現(xiàn)象?預設:火柴燃燒發(fā)光放熱、加熱白糖的過程中顏色發(fā)生改變、白醋和小蘇打反應伴隨的現(xiàn)象是產生氣體。
總結: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化學變化還伴隨一個現(xiàn)象就是有沉淀生成,這將在我們以后的學習中學到。
提示:需要同學們注意的是,有發(fā)光放熱或氣體產生的現(xiàn)象的不一定是化學變化,例如燈泡通電發(fā)光就是物理變化,而燒水過程中也會有氣體生成,但它只是水的狀態(tài)改變,并沒有新物質生成。
總結:我們通過一個視頻來了解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
展示:展示知識解析: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
插入知識解析: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mp4。
課堂小結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發(fā)生的是化學變化,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常常伴隨的現(xiàn)象有發(fā)光放熱、顏色改變、生成氣體、生成沉淀等。
板書設計6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改變顏色發(fā)光發(fā)熱產生氣體產生沉淀
六年級科學教案 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造成的。
2、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
過程與方法
做污水凈化實驗。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充分認識水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增加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
教學難點:做污水凈化實驗,理解污水凈化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作用。
課前準備:教師收集有關水污染的圖片和資料。
學生準備簡易的過濾裝置(可樂瓶和細沙制作)、生活污水一杯(生活污水可讓孩子們選擇既有泥沙,又含有油污或洗滌劑的)、自來水一杯。
課時安排:1課時
教 學 過 程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
一、圖片導入
1、出示“水污染”組圖,提問:看到這組圖片,你有什么感受或問題?
學生匯報(老師可在黑板上隨匯報板書關鍵詞,使后面的學習更有的放矢。)
2、小結:在淡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水污染更給人類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脅。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探討水污染的有關問題。
二、觀察比較自來水和生活污水
1、談話:課前老師讓各組同學準備生活污水和自來水各一杯。下面,我們就一起以小組為單位,用已經掌握的觀察方法比較觀察它們有什么不同,并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2、示圖介紹“沉淀”、“過濾”的方法,開展分組實驗:要求學生用自己課前制作的簡易過濾裝置做凈化污水的實驗。
3、提問:比較凈化前后的水,有什么區(qū)別?經過沉淀和過濾,原來的污水達到自來水的潔凈程度了嗎?
學生匯報
4、講述:淡水在自來水廠中除了沉淀和過濾之外,還要加入藥物進行滅菌處理。這樣才能符合我們使用的標準。
三、污染源的討論
1、提問: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哪兒?
要求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先獨立思考,再組內交流,最后全班匯報,一起完成教材82頁的網狀圖。
學生匯報,完成網狀圖。
2、小結:
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農業(yè)的殺蟲劑、肥料等,可能來自工業(yè)的廢水、油污等,可能來自家庭的洗滌劑、人的排泄物,也可能來自動物的尸體等。由此可見,水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污水最終會流向河流、湖泊,我們的日常生活污水,最終會影響整個水環(huán)境。
那么,如何讓我們每天排出的那么多臟水不給水體“添麻煩”呢?建造污水處理廠就是最主要的措施。
四、污水的處理
1、學生自行閱讀教材中的污水處理圖。
2、提問:污水處理一般要經過哪幾道程序?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中,污水得到了怎樣的處理?使用的是什么方法?
學生思考、匯報
3、歸納,小結:污水的處理是復雜的,一般要通過三種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學方法)獲得凈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一種叫“格柵“的裝置分離水中的雜物和較大的顆粒,雜物有塑料袋、菜葉雜草等;生物方法是通過細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處理的核心?;瘜W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學藥劑一氯,通過它來有效殺滅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污水經過處理,一般可以無害地回歸環(huán)境,還有一些污水經過處理后,還是不能作為飲用水,只能作其他用途。因此,我們要特別加強對飲用水源的保護,飲用水是否潔凈直接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注:如果有條件,組織學生參觀附近的污水處理廠,由技術人員為學生介紹污水的處理過程,是最理想的。
六年級科學教案 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jié)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 發(fā)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于昆蟲的細節(jié)
【教學難點】
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tài)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shù)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于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zhí)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家伙為伍并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里對昆蟲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xiàn)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煵シ庞嘘P昆蟲形態(tài)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 師:這些家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同樣把你的發(fā)現(xiàn)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交流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fā)現(xiàn)。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筑巢……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晒┯^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復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布細毛,有鉤爪
……
實踐活動:借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教學后記:
六年級科學教案 8
教學目標:
1. 了解什么是彎曲,了解物體受力后產生的變化。
2. 掌握抵抗彎曲的方法和原理。
3. 通過實驗、討論、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實驗和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1. 抵抗彎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實驗過程的操作方法和結果的記錄和分析。
教學難點:
1. 考慮不同材料對彎曲的抵抗能力的差異。
2. 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思考實驗結果和結論的合理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5分鐘)
通過圖片或視頻展示物品受力造成的變形,讓學生觀察和思考。
二、探究(25分鐘)
1. 通過實驗探究抵抗彎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選擇不同材料,探究它們的強度和抗彎曲能力。
3. 學生要記錄實驗過程和結果,并討論和分析實驗結果。
三、總結(10分鐘)
1. 根據實驗結果,讓學生總結抵抗彎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不同材料的彎曲抗力不同?
3. 分享實驗結果,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實驗成果和結論。
四、練習(10分鐘)
1. 跟學生一起做幾個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2. 讓學生在家里或學校里尋找一些具有抗彎曲能力的物品,并記錄它們的特點和使用方法。
總結反思:
本節(jié)課通過實驗和探究,讓學生了解了抵抗彎曲的方法和原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思考、實驗和探究能力。但是,這節(jié)課的難點在于讓學生思考不同材料對彎曲的抵抗能力的差異,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素質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讓他們在實驗和探究中逐漸形成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同時,這節(jié)課的練習部分可以加強,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
六年級科學教案 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
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shù)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shù)據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
對數(shù)據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阻力點、用力點、支點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還有其他方法嗎?
5、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shù)據。
六年級科學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理解課文,領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備堅強的意志和聰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擁有精彩人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課文的語言文字,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
2、理解夏洛蒂成功所具有的深刻的社會意義。
三、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1、齊讀課題
學生交流對大樹和小草的認識。
課文所寫的夏洛蒂.勃朗特成材的故事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樹”為題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交流理解。
二、自讀課文:
1、讀課文,劃出生字詞,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并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詞語:指名讀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詞以及新詞。說說對詞語的理解。齊讀詞語。
嗷嗷待哺 要強好勝 節(jié)衣縮食 脫穎而出
寥寥無幾 惴惴不安 孜孜不倦 大名鼎鼎
2、讀后交流不理解的問題:
四、理清課文層次,分段。
1、默讀課文。
2、給課文分段,說說段意。
第一部分(1節(jié)):概述了《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以為在逆境中成材的典范。
第二部分(2-4):講述了生活在極度貧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堅持學習、寫作,不斷遭受著打擊與失敗。
第三部分(5-7):講述了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經過慎重思考,從寫詩改為寫小說,爭分奪秒、孜孜不倦終獲成功。
五、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學習第一大段
1、默讀,文中把夏洛蒂.勃朗特比作什么?
2、認識仙人掌花嗎?生活在怎樣的環(huán)境里?(感受到主人翁不屈的精神和在惡劣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的頑強生命力。)
三、學習第二大段
1、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主人公遭遇到了怎樣的家庭不幸?
2、面對這些不幸,主人翁是怎樣艱難謀生的?用筆把表現(xiàn)主人翁艱難謀生的詞語畫下來,多讀幾遍,交流感受,體會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物性格。
(1)抓“洗衣,燒飯、縫縫補補、拾柴、撿破爛”等一連串生活細節(jié)體會主人翁為生活而奔波而忙碌的形象,感受主人翁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性格。
(2)抓“再艱苦再勞累,都不肯放棄學習,上不起學,在家里跟父親讀書”等細節(jié)體會主人翁熱愛學習、要強毫升的性格。
(3)抓“始終沒有停止過寫作嘗試,希望用筆敲開幸運之門”等細節(jié),體會主人翁不甘命運驅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3、讀第三、四自然段,
交流:在寫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1)遭遇詩人嘲諷訓誡。
(2)自費出版詩集,只賣出兩本。
4、體會夏洛蒂向詩人請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抓“惴惴不安”等,開展對話交流,想象主人翁害怕而又充滿期盼的心情。
5、夏洛蒂熱切盼望的結果怎樣?
抓“原樣退回”等詞語理解詩人所說話的意思。
6、面對這樣傲慢的訓誡,夏洛蒂又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
抓重點詞開展想象,體會倔強、不屈服的性格。
7、沉重的打擊,夏洛蒂屈服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四、學習第三大段
1、夏洛蒂有沒有通過寫小說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敲開幸運之門呢?
2、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感受主人翁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取得成功的喜悅。
五、回顧全文
1、交流對課題的理解。
?。ㄍㄟ^題目鮮明對比抓住讀者、發(fā)人深思的藝術,進一步體會主人翁與命運和世俗的偏見,抗爭的勇氣和堅持不懈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顧全文,整體把握“小草”成長為“大樹”的艱辛歷程,交流夏洛蒂成功的人生啟示。
六年級科學教案 11
教材分析:
《登月之旅》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探索宇宙》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了解月球概況――解釋環(huán)形山――激發(fā)學生探月興趣,讓學生對月球有個初步的了解。內容是遵循了人類認識月球的歷程,所以教學時要將人類對于月球的認知以及人類探索月球奧秘的足跡作為本課教學的重中之重。同時鑒于六年級學生對于從互聯(lián)網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因此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要多一些。而解釋環(huán)形山的形成,因其是一個典型的科學探究問題,所以需要通過模擬實驗來進行解釋。
學情分析:
學生對月亮和有關月亮的神話有簡單的了解,六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已能熟練運用互聯(lián)網搜索相關信息,同時他們的求知欲和獨立意識增強,有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所以在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他們能較好地完成相關內容,并能有效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目標: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及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體會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了解宇宙的幫助。
3、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做模擬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盤子、細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電筒等。
學生:收集有關月球及人類探月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引入。
師:同學們,讓我們來欣賞一段有關中秋月的視頻。(出示不同風景區(qū)的月亮視頻)
師:看了這段視頻你想說些什么?(美麗、誘人、月亮上有什么、想上去看看……)
師:是呀!這么美麗的月球上究竟有什么那?這個問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因為當時的科技不發(fā)達,從而編制許多有關月亮的神話故事。你能說出一、兩個有關月球的神話故事嗎?(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
師: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吳剛、玉兔嗎?(沒有)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樣的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月球,來一場登月之旅。(板書:登月之旅)
二、初識月球,了解環(huán)形山。
師: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發(fā)明了天文望遠鏡。(出示伽利略和他自制的望遠鏡圖片)1609年伽利略用他自制的天文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出示伽利略觀月圖)
師:他觀察到的月球表面是什么樣的呢?(出示月面圖讓學生說)。
通過學生的觀察教師適時讓學生認識“月陸”、“月?!?、“環(huán)形山”。(板書:環(huán)形山)
師:你能說說這些環(huán)形山有什么特點嗎?你們知道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嗎?
師:30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環(huán)形山是由于火山噴發(fā)所形成的。后來在地球上發(fā)現(xiàn)了被流星撞擊形成的隕石坑,科學家們經過比較,在大約50年前,得出了新結論:認為這些環(huán)形山是由于來自宇宙的流星和隕石的撞擊而形成的。(板書:隕石撞擊)
三、探究環(huán)形山形成的秘密
1、質疑探究,討論實驗
師:看著這些環(huán)形山,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1:隕石為什么會撞擊月球?
生2:撞擊的隕石哪去了?
生3:為什么環(huán)形山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師:同學們的探究欲望真濃,這些問題也正是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今天我們著重研究環(huán)形山為什么會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這個問題。(板書:大小、深淺)
師:大家想一想,環(huán)形山的大小可能會和什么因素有關系?
生1:環(huán)形山的大小可能會與隕石的大小有關;
生2隕石大撞擊出的坑就大而且大,隕石小撞出的坑就小。
師: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確呢?我們得用實驗來證明,下面我們就來模擬一下隕石撞擊月球表面的情景。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么來模擬隕石?用什么來模擬月球表面的土壤,也就是月壤?
生:用沙子模擬月壤、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擬隕石。
師:你怎么想到用沙子呢?
生:因為月球表面相對比較松軟。
師:好,現(xiàn)在模擬的材料我們都有了,如果我們假設環(huán)形山的大小與隕石的大小有關,這個實驗該如何來做
生:將大小不同的玻璃球從同一高度落下,觀察在沙盤上形成的坑的情況。
師:為什么一定要從同一高度丟下呢?
生:因為在同一高度才能比較石子大小對環(huán)形山的影響。
師:下面請同學們來做這個模擬實驗。做實驗前老師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出示實驗注意事項)請大家在組長的帶領下開始實驗,完成“模擬環(huán)形山”實驗記錄表(一),看看哪組做的又快又好。
學生完成實驗后進行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環(huán)形山的大小與隕石的大小有關(板書:隕石有關、大小)
師:你們覺得環(huán)形山的深淺可能會和什么因素有關那?
生3:環(huán)形山的深淺可能會與隕石的下落高度有關;
生4:隕石下落的高度越大,撞擊所形成的環(huán)形山就越深;隕石撞擊月球的高度越小,環(huán)形山就越淺。
師:我們怎樣用實驗來驗證環(huán)形山的深淺與隕石下落的高度有關呢?
?。ㄉ簩⒋笮∠嗤牟A驈牟煌母叨葋G下,觀察在沙盤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師(追問):玻璃球為什么要大小相同?
生:因為我們要判斷是否與高度有關,玻璃球的大小必須是相同的,否則就無法判斷。
師:請組長帶領大家開始實驗,并且完成“模擬環(huán)形山”實驗記錄表(二)看看哪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學生完成實驗后進行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環(huán)形山的深淺與隕石下落的`高度有關(板書:下落的高度)
四、日照實驗,了解觀察時間。
師:如果我們想在地球上觀察環(huán)形山,大家想一想,在哪天晚上觀察好?(生猜測)
師:是不是向你們說的那樣?下面我們來做實驗證明一下。
師:請組長拿出手電筒。用手電筒光直射“隕石坑”,其他同學仔細觀察,看看此時的“隕石坑”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隕石坑”的樣子?(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xiàn)象)
師?現(xiàn)在請大家從側面斜射“隕石坑”看看此時看到的“隕石坑”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隕石坑”的樣子?(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xiàn)象)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誰能說說,當陽光怎樣照射月球時觀察環(huán)形山好?(斜射)
師:對,也就是說我們在選擇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月球時選擇每月的初七、八或二十二、二十三,這幾天比較好。因為這幾天陽光斜射月球,影子明顯。
五、飛天登月,再識月球。
師:“今人不見古時月。”從古時候起,人們就一直渴望著了解月球,更多地認識月球,甚至幻想著能飛上月球。人類的登月夢想實現(xiàn)了嗎?(實現(xiàn)了)
師:你知道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是誰嗎?他是哪個國家的?他乘坐的宇宙飛船叫什么名字?
師:1969年7月16日,美國三位宇航員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代表人類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讓我們重溫一下這激動人心的一刻!(播放《阿波羅登月》視頻)
師:誰記得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說的第一句話?
生: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出示這句話)
師:齊讀。你對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
師:對于阿姆斯特朗個人來說,他只不過是跨出了一步,做了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但這件事對于整個人類來說卻是標志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巨大突破,人類已經能從地球登上月球。這是人類文明的巨大成就。
師:當人類登上月球,月亮神秘的面紗被撩開后,人們有哪些發(fā)現(xiàn)?(學生自由回答:月亮上沒有水、沒有空氣、甚至沒有生命,晝夜溫差很大,月球很有趣,在那里引力只有地球的1/6等)
六、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師:踏上月球是征服宇宙的第一步,美國人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我國也制訂了雄心勃勃的探月計劃。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15年過去了,“嫦娥工程”都取得了那些成就呢?你們知道嗎?(學生匯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資料)
師:目前,嫦娥四號已經完成了首次月面生物實驗,棉花的種子已經在月球上發(fā)芽!
師:下面讓我們來觀看一段有關“嫦娥四號”的視頻看了這段視頻,你的心情怎樣?想說些什么?還有什么想法?
師:我國在航天領域已經邁入了世界先進行列。飛天英雄楊利偉說,我國宇航員會在2030年前后登月。同學們,為了早日實現(xiàn)登月夢想,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師:在你們的努力下,2030年,我們終于可以乘自己的飛船進行月球旅行了,在出發(fā)前,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學生說出準備的物品后要追問為什么要準備此物品。生1:食物、水、氧氣,生2:宇航服、排泄物收集器,生3:照明燈、無線電話)
師:你們考慮的真周到,相信你們的月球之旅一定會很愉快。
板書設計:
登月之旅
環(huán)形山 隕石撞擊
大 小 大 小
隕石 (有關)
深淺 下落的高度
六年級科學教案 1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制作出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2 、能用畫圖(模式圖、卡通圖)的方法揭示能量轉換的過程。
3 、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能量轉換就是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2 、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3 、知道模式圖、卡通圖是用來結實研究過程和結果的一種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意識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
2 、愿意合作與交流。
3 、體驗到能量的神奇。
教學重點:
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教學難點:
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教學準備:
紐扣、線、賽車、電池、剪刀、畫筆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復習:什么是能量?
舉例說說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有什么關系?
2 、揭題:今天我們繼續(xù)研究能量的知識。
二、認識什么是能量轉換。
1 、游戲研究:搓手。
請大家做個游戲,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這個游戲過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 、學生游戲思考,學生匯報。
3 、這些能量是怎樣產生的?
板書:食物的化學能―人運動的機械能―摩擦產生的熱能
4 、通過簡單的分析,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5 、小結:我們發(fā)現(xiàn)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是能量一個重要特征。
6 、請你舉例: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轉換的事例。
7 、學生匯報。
8 、實物投影或看 P45 圖分析:
圖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這些能量是如何轉換的?
9 、學生討論分析并匯報記錄。
10 、小結。板課題。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
1 、過渡: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一些能量轉換的問題,它們之間是怎樣轉換的呢,我們通過研究已經有共識了,那怎樣具體的表現(xiàn)出來了?我們可以繼續(xù)運用上節(jié)課畫卡通畫的形式來表現(xiàn)。
2 、學生自由構思繪畫。
3 、展評小結。
四、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1 、過渡:我們每個人都有玩具,在這些玩具中也隱藏著能量轉換的科學知識。
2 、如:小三輪車、小火車、遙控賽車、溜溜球……,你說說。
3 、我們一起來做個玩具,來研究它的能量轉換方式。
4 、學生看圖制作。
5 、學生分析,匯報。
6 、小結:科學知識隱藏在生活中,需要我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
五、布置作業(yè)
1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2 、回家觀察各種物品使用能量的情況。
六年級科學教案 13
教學目標
1、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主題,自由組合形成合作小組,并針對問題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確做什么和如何著手做。
2、能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動手辦一份小報,懂得搜集資料是科學學習的的一種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研究活動結果,與同學進行交流、評議。
4、擴展學習與本單元科學教學內容相關的基礎知識。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資料和發(fā)現(xiàn),與他人分享研究成果,體驗合作的愉快。
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教學準備
1、搜集與自由研究主題相關資料和圖片。
2、白紙一張,鉛筆、彩色筆、剪刀。
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播放視頻或閱讀一段有關宇宙單元的。
2、分析:
(1)這些資料描述了哪些內容?
?。ǎ玻┠男┦俏覀円呀泴W習了解過的內容?哪些是新知識?
?。ǎ常┩ㄟ^《無限宇宙》單元的學習,我們都知道些什么?
(4)還想了解哪些內容?(教師可一一列舉出來)
3、整理和分類:
針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可依次整理成書上的8個主題:我們的地球;我的太陽;銀河迢迢;
“神舟”飛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長二捆”,真棒!我駕飛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題可另分成一類。
二、自由組合,選擇研究主題。
1、問題:要想知道更多有關宇宙方面的問題,我們有哪些方法?
2、集體交流。
3、每個同學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形成合作小組。
4、提出要求:
每個合作小組按照確定的主題,進一步查閱資料,辦一張圖文并茂的科普小報。
三、制定計劃,合作研究。
1、討論:怎樣才能結合自己的研究主題辦好一份圖文并茂的科普小報?分小組討論,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其他小組可補充。
2、教師小結辦報步驟:
?。?)根據主題每個同學分頭搜集相應的圖文資料;
?。?)對搜集到的資料和圖片進行分析、歸類、整理,篩選出辦報素材;
?。?)版面設計,根據篩選出來的辦報素材進行排版,做到內容豐富,擺放美觀;
(4) 粘貼圖文資料,并進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報。
3、分小組制定研究計劃。
4、匯報交流。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搜集相關主題的圖文資料。
第二課時
?。薄⒔涣鱾€人搜集的圖文資料,并進行整理和篩選。
2、學生自己辦報,教師巡視。
二、展示與評議。
?。?、討論:
各小組已經按要求辦好了科普小報了,那我們怎樣向其他同學展示和介紹我們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
2、分小組討論,設計展示方案。
?。?、分小組展示科普小報。
4、集體交流與評議。
三、總結與交流。
1、集體交流:
(1)通過辦小報這項研究活動,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識?有哪些感受?
(2)欣賞了各個小組的科普小報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識?
?。ǎ常┩ㄟ^集體評議各組的科技小報,你對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問:
在這次活動中你覺得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3、教師小結:通過這次“自由研究”活動,大家都有很大的收獲,希望大家回家后繼續(xù)學習宇宙知識,了解更多的宇宙奧秘。
六年級科學教案 14
教學目標:
1、能區(qū)分聲音的大小與高低。
2、能找到改變樂器發(fā)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
教學難點:
能找到改變樂器發(fā)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適合制作樂器的材料。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學生說一說自己準備制作什么樂器,激發(fā)學生制作的欲望和興趣。
二、動手制作。
1、選擇材料。
學生小組合作,根據自己的設計選擇合適的制作材料。
教師巡視指導。
2、動手實驗。
學生小組實驗各種不同材料發(fā)聲的大小、高低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代表匯報交流,師生評議。
3、制作樂器。
小組合作制作樂器。(教師強調在使用小刀、剪子時要注意安全)
4、改進樂器。
學生小組演奏樂器,發(fā)現(xiàn)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進。
三、總結。
各組派代表匯報自己的制作成果。
第二課時
一、檢查同學們的準備情況
◆模擬課堂
師:同學們的工具和材料都帶來了嗎?
(如果有沒帶齊的情況,則在批評之后,安排他們:
1.向其他小組借同類材料;
2.教師幫助他們在實驗室里尋找替代材料;
3.臨時更換可制作的樂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模擬課堂
師:制作過程中同學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團結合作,井然有序;
2.專心致志,不要大聲吵鬧;
3.講究衛(wèi)生,不亂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緊急情況馬上匯報。
5.節(jié)約時間。
三、同學們分組制作樂器
◆模擬課堂
教師巡回指導,為學生提供知識和技術上的幫助。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限,一些數(shù)據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他們走太多的彎路。如:
四、調試樂器
◆模擬課堂
師: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嘗試演奏并調試自制的樂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簡單的樂曲。
如果一節(jié)課還沒有做完,下課后或放學后,接著把它完成。
下節(jié)課我們將舉辦自制樂器演奏會,請同學們做好準備。
六年級科學教案 1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fā)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
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
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shù)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 一夜新娘第一季全集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久久久久久99av无码免费网站| 在厨房被c到高潮a毛片奶水| 性色av色香蕉一区二区蜜桃| 宝贝帮我拉开拉链它想你了| 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二区三区特黄| 久久国产欧美国日产综合抖音|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动图| 极品人妻偷吃40p|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猛烈的打扑克的视频| 日本老熟妇maturebbw| caoporen免费精品视频| 麻豆md0077饥渴少妇| 被背叛的田川的忧郁| 黄金网站app视频下载大全| 国产成人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军人的粗大(h)拔不出来| 清区二三区国产好的精华液| 冲田杏梨在线观看| 亚洲色综合狠狠综合区| 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香蕉欧美成人精品av在线|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精品无码黑人又粗又大又长| 超h公用妓女精便器系列小说|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霍水| 被两个按摩师用春药按摩|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图片| 全黄裸片一29分钟免费真人版|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村妇| 丰满护士巨好爽好大乳小说| 少妇与大狼拘作爱性a片| 六十路の高齢熟女が中文在线播放|